独特的娃娃英雄:哪吒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
《哪咤之魔童鬧海》將在春節期間於內地影院上映,《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也將於同一檔期上映。兩部脫胎自中國傳統神話的電影「同台」競爭。
2019年,一部依託跨媒介敘事的全新動畫電影《哪咤之魔童降世》橫空出世,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其他的文化資源,形成一種全新的中國風動畫,構造哪咤獨特的魔童形象,也是對《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的哪咤形象的一個全新創造。
然而從血統上看,哪吒這個獨特的娃娃英雄,最早並非直接源自中國本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他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俱毗羅(昆沙門)的第三子。在古印度佛教文獻中,哪咤由梵語中的Nalakuvara或Nalakubala音譯而來,被稱為「那咤」或「那羅鳩婆」。據考證,最早提及「哪咤」的佛經是古印度馬鳴所著、北凉時期曇無讖譯的《佛所行讚》。這部作品中記載了昆沙門天王(北方天王)生有那羅鳩婆(即哪咤)的情節。唐代佛藏記載,其為手持長戟與寶塔、身穿華麗戰甲的威武護法軍神,有時手持金剛棒、劍、杵。《那拿天經》記載,其法身形態是一名身着虎皮的千臂巨神,手持日月及眾多法器,迦龍作為腰帶,常態下則是一頭二臂的兒童形貌。
白馬馱經,佛教東傳,哪咤也隨之進入中國,作為佛教護法神之一,逐漸被民眾所熟知和接受。唐朝時《開天傳信記》裡說是在唐玄宗時,宣律和尚夜間行走腳滑從高處墜落,忽然感覺有個少年拉住自己不至於摔死,於是這和尚細細的詢問,那個少年則說道:「我並非平常人,乃是毗沙王之子哪咤太子。因為是護法之神,保護你這個和尚已經很久了。」
後來,這一形象逐漸被道教吸收,在宋代時成為道教中驅邪避害、降妖伏魔的神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說哪咤乃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蘇轍寫過一首《哪咤》詩,不僅反映宋人心目中的哪咤形象,而且回答了一個千古之謎:李靖為啥總托着一座塔?
李靖壁像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蘇轍認為這是佛安排給李靖的武器。而哪咤的形象基本成型,得益於明代吳承恩寫作的《西遊記》,吳承恩在書中創造一個全新的哪咤形象,他是道教中托塔李天王的兒子,被玉帝封為「三壇海會大神」討伐孫悟空。而《封神演義》中對哪咤的身世、外貌、武器和性格作濃墨重彩的描寫,使哪咤形象得以定型,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武力高超的娃娃英雄形象,擁有混天綾、乾坤圈等法寶,具有強大的神力和非凡的戰績。
《封神演義》用了十二回到十四回共三個完整的回目來敘述哪咤的出生和事跡,隨後又作為姜子牙座下的得力幹將多次出現在戰場之上,哪咤天真活潑的性格、自由反叛的精神和勇猛無敵的戰鬥力,都熠熠生輝,讓人印象深刻。
中國傳統敘事中,英雄的誕生一般是伴有神奇的現象或者象徵性的夢兆,以此來神化人物,這是傳統小說中的感生母題。《封神演義》中,哪咤出世前,殷夫人已懷孕三年多,及至其夢見一道人「將一物往夫人懷中一送」,哪咤才降生於世,與此同時還伴有諸多異象,「房裏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圓轉如輪······劃開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着一塊紅綾,金光射目。這位神聖下世,出在陳塘關,乃姜子牙先行官是也,靈珠子化身」。
哪吒瓷像
及至後來蓮花化身,也是「面如傅粉,脣似塗朱」的小娃兒形象,甚至於他常用的武器乾坤圈和混天綾原型應也是嬰童常帶的鐲子和肚兜。哪咤行為和語言也是頗具小娃兒的特色,這從他剛一出世便滿地上跑的行徑便已經初具端倪,後邊更是通過其語言和行為展現出來。
《封神演義》第十二回中,年方七歲的哪咤,因天氣炎熱來到九灣河洗澡,混天綾將東海龍宮晃動,巡海夜叉和龍王三太子依次出來查看均被哪咤打死,打死夜叉李艮後哪吒「笑曰:『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之後把三太子的元身龍打出來的時候,哪咤也只是想「做一條龍筋縧與俺父親束甲」。
這完全是小娃兒的講話方式和行動方式,因此在打殺了李艮和敖丙之後毫無畏懼,反而是憂心自己的乾坤圈髒污了以及可以給父親帶禮物,這是完全服從於小娃兒本我的快樂原則的思維方式,在小娃兒世界觀觀照下的行為邏輯,保留了小娃兒的天真思維。
與此同時,家將在得知後卻「嚇得渾身骨軟筋酥,腿慢難行」,父親李靖在東海龍王前來問罪時「頓足放聲大哭:『這禍不小』」,成年人代表的家將和李靖的反應,襯託出哪咤作為小娃兒的天真與無畏,多一份童真,即多一分無畏,站出來承擔後果。語言單純稚嫩,行動隨性自由,行動天真無畏,這是哪咤始終如一的人設。
四海龍王
《封神演義》中,哪吒自加入反紂王大軍之後,戰鬥起來威風凜凜、勇敢無畏,在面對三十六路大軍時往往沖在最前面,是姜子牙手下法力高強、戰鬥力驚人的先鋒官。第三十四回,「二將交加,一場大戰,往來衝突,一個七孤星,英雄猛虎;一個是蓮花化身的,抖擻神威。哪咤乃仙傳妙法,比眾大不相同,把餘化殺的力盡筋舒,掩一戟揚長敗走······隨登轉雙輪,發一塊金磚,打得眾兵星飛雲散,瓦解冰消,各顧性命奔走」。
哪吒首次下山,一戰即大敗餘化,更是僅憑一塊既能遠程攻擊又能長期保值的金磚將敵兵打散,救下黃家父子。餘化敗走,哪咤未有追趕,而是「自思:『吾奉師命,來援黃家父子,若貪追襲,可不誤了大事。』」,可見哪咤不僅英勇非凡,更是一個顧全大局、有勇有謀的人物。加入西岐陣營後,哪咤在戰場上也是無人能擋,戰魔家四將、聞仲、張天君等,勢如猛虎。
直到今天,因為哪咤鬧海,沿海漁民往往視其為保護神,閩台一帶奉祀甚虔,據仇德哉《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四)統計,以哪咤為主神的廟宇僅台灣即有百多所。哪咤在台灣又有中壇元帥、太子元帥、三太子爺諸稱,因其有風火輪、乾坤圈等法寶,又稱其為李羅車、羅車公、大羅仙、金康元帥、金環元帥。
发表评论